導讀:短視頻到底該多短?短視快手、今日頭條、頻定秒拍三大平臺掀定義權爭奪戰。義權北京外圍兼職價格(微信181-8279-1445)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伴游,空姐,網紅,明星,車模等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定義權爭奪的爭奪戰爭背后,爭的短視到底是什么?
最近的短視頻行業不太平。
先是頻定快手默默地扔下一顆手雷。4月19日,義權快手突然為短視頻拋出一個定義:57秒,爭奪戰爭豎屏,短視“這是頻定短視頻行業的工業標準”。
一場短視頻的義權定義權之爭被引爆了。
一天后,爭奪戰爭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趙添給出了另一個定義:4分鐘,短視是頻定短視頻最主流的時長,也是義權最合適的播放時長。
今日頭條和快手,正是中國短視頻平臺公認的二三名,而以61.7%的用戶滲透率排名第一的秒拍,則發布了一條值得玩味的海報:“短視頻不需要被定義,秒拍就是短視頻。”
這場由行業二三名掀起的定義權之爭,引發了大家長期的一個疑問:究竟有多短才能算短視頻?
行業標準的爭奪背后,是短視頻內容質量的參差不齊。對于創業者來說,一個行業標準,是一份內容生產指南,對于平臺來說,他們希望通過搶奪定義權來建立護城河。
但一下科技(秒拍所屬公司)高級副總裁劉新征在接受尋找中國創客記者采訪時的表態,不經意劃破了爭奪戰背后的真相,“如何定義短視頻、定義品牌是交給用戶的,沒有必要用時長的方式進行定義,決定短視頻成敗的北京外圍兼職價格(微信181-8279-1445)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伴游,空姐,網紅,明星,車模等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不是時長,而是內容好壞”。
無論對平臺還是內容創業者來說,短視頻領域里,內容永遠是最大的護城河。
1、57秒還是4分鐘,多短才算短?
多短的視頻可以稱之為短視頻?其實,行業內難有準確說法,僅有模糊的概念。大多數短視頻創業者默認短視頻的時長控制在5分鐘之內。
最近,短視頻第一陣營的三家平臺一股腦地齊亮相,快手給出的標準是57秒,今日頭條認為4分鐘才是主流市場,而領頭羊的秒拍平臺,其視頻在6秒到4分鐘間,所以并沒有拿時長來做文章,而是給出了一個霸氣答案:“秒拍就是短視頻”。
馬昌博理解三家平臺給出的三種不同的標準定義,“每個人都自己的道理。”
趙添說出4分鐘的視頻標準時,受邀坐在臺下的視知TV創始人馬昌博承認,自己在那一瞬間認可了行業標準這回事。
去年8月,馬昌博離開一手創辦的《壹讀》,創業做一檔知識短視頻矩陣“視知TV”。八個月過去了,如今視知TV旗下有6條產品線,每個月要生產80條短視頻。
他甚至有點喜歡平臺給出的精準數字,“對于制作方來說,不管是57秒還是4分鐘,能指導我們制作出不脫離大概范圍的視頻。”
馬昌博的“有點喜歡”,是很多短視頻生產者的共同心態。在扎進創業浪潮后,內容生產者卻在平臺、用戶和自我定義中迷失了。他們并不知道,真正的短視頻,應該有多短。
1分鐘、2至3分鐘、4分鐘,在“視知TV”里這是常見的三種時長。協和大夫科普女用避孕方法,需要1分30秒;而用短視頻講清楚如何挑選一款合適的SUV則需要4分鐘。
“1分鐘足以解釋一個場景、一個誤區、一個謠言、一個知識點,而4分鐘更能系統、完整地呈現故事、道理、邏輯”,馬昌博說。
短視頻的定義,根據平臺屬性、用戶特征和生產者的方向等,都產生了不同。在快手的游戲規則中,57秒、豎屏就足以完成一個快手視頻。而資訊出身的今日頭條,用“次世代的圖文”定義短視頻,也符合平臺的邏輯。
但值得注意的是,行業老大秒拍并不著急。與快手瞄準的UGC市場不同,PGC市場才是他們的陣地。專業的內容生產是秒拍的優勢,因此,占領了國內的頭部大IP短視頻內容。因此,秒拍在定義權的爭奪中也并不著急。
劉新征說,“短視頻本質上是移動端對于內容形式的顛覆,所以內容必須順應這種形式,誰能順應得好誰就能獲得成功,決定短視頻成敗的并不是時長,而是內容的好壞。”
2、橫屏還是豎屏,標準為表達服務
2016年12月,廈門的短視頻公司大象映畫正加班加點準備上線豎屏短視頻內容。
原本他們的計劃是2017年2月。但計劃卻遭到了意外,12月12日,微信朋友圈將拍攝頁面默認為豎屏后,創始人黃偉楨緊張起來,“未來永遠要比想象更快地到來。”
他曾經嘗試過豎屏短視頻。片子出來后,效果驚艷,黃偉楨判斷肯定能火。但是現實傳播沒有達到預期,僅有兩百萬次的點擊量。
原因在于技術沒有跟上時,很多的軟件播放器并不支持豎屏播放,所以造成播放頁面無法全屏,依然是橫屏播放模式,兩邊是粗粗的黑邊,影響觀看體驗。
但到了2016年下半年,他敏銳地覺察到廣告客戶對豎屏廣告的需求正在上升。同時,從微信朋友圈團隊內部得到消息,微信朋友圈豎屏廣告的投放率從第一季度的7%增長到第二季度的15%。
陌陌副總裁王太中曾透露陌陌將嘗試豎屏廣告的投放:“當視頻的播放平臺從電視、電腦遷移到手機上時,原有的橫屏廣告不再適合用戶的體驗,開發出適配手機屏幕形式的廣告是一個趨勢。”
隨著微信朋友圈開放豎屏播放模式,黃偉楨覺得“對的東西來了”。然而,選擇豎屏放棄橫屏,擁抱手機端的用戶的代價是放棄PC端的用戶。
橫屏和豎屏是什么關系?橫屏是過去PC時代傳統的視頻比例,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手機端的依賴,另一種品類豎屏受到市場的關注。
而橫屏和豎屏的差異不僅僅是屏幕形態的變化,這意味著拍攝的手法、構圖、影視語言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當技術問題得到解決,未來面對更廣大的市場,如何說服廣告主接受豎屏的播放形式,突破傳統的思維,接受新形態并不是件容易事。
有人認為豎屏是對橫屏的一種顛覆。黃偉楨不同意,“豎屏是對橫屏的一種補充,相互補充。”在一個向上生長的世界里,橫屏依然是熒屏的統治者。然而豎屏在手機端有著天然的優勢,放大細節、聚焦人物,信息更突出,傳遞更高效。
為此,大象映畫設立了青椒TV,將所有的非劇情片豎屏化。豎屏的市場有多大?黃偉楨統計,同行不超過三家,但在快速崛起中。
3、爭奪定義權背后,爭的是什么?
2016年12月,今日頭條上短視頻消費共計726億分鐘,是圖文消費時長的1.33倍。
短視頻的消費欲望崛起,但原創力量仍然薄弱。剛需在前,平臺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戰:先從定義標準開始。
黃偉楨將這場定義之戰歸為運營邏輯。“定義標準,搶占制高點,成功者則能確定行業老大地位。只要市場接受了概念,這個概念在他的BGM(背景音樂)里沒有人能打得過他。”
爭奪短視頻的定義背后,實際上是平臺為了構建護城河,打造差異化。
當短視頻平臺經歷了2016的爆炸元年,規模積累到一定量級后,華映資本董事錢奕分析,要開始新一輪的搶奪地盤,這一輪爭的就是用戶流量和優質內容。
黃偉楨覺得短視頻市場依然沒有區分度,行業內人可以分清每一檔美食節目,但外人只知道這是一個美食節目,沒有差異。
越來越多的公司涌入,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機拍攝一段短視頻,UGC和PGC的差距都在縮小。
快手平臺上也開始出現專業的視頻團隊,唱歌、跳舞、講段子。然而專業內容的生產一直是秒拍的優勢。快手向秒拍靠攏,這是對內容價值的肯定。
定義之爭的背后,是平臺力圖在形式上實現內容質量的提升,建立護城河,正如有媒體評論,“三家公司都在品類和差異化上更努力,品牌并不是通過幾次嘴炮就能決定的事情。”
4、長短橫豎,風格才是護城河
“嘭”,一個罐頭被打開了。
這是罐頭視頻的標志性片尾音效。創始人劉婭楠說,這個簡單的定制音效被反復錄制了十幾遍,成了罐頭視頻和用戶共同的記憶連接點。
2016年3月,華映資本董事錢奕在還沒有看到罐頭視頻的BP和內容的情況下,就選擇了成為罐頭視頻的天使投資方。
“50%的有趣,50%的有用”,罐頭食品創始人劉婭楠對于視頻的剪輯節奏要求一快再快,不能浪費任何一秒、任何一幀。這些風格成為錢奕口中“內容創業的護城河”。
錢奕認為,秒拍榜前二十名的原創短視頻平臺已經開始風格化,有門檻,不容易被抄襲、模仿。
在此背景下,網紅IP的養成成了短視頻內容創業者的必備技能。罐頭視頻打造了“罐頭妹”,美食號日食記的網紅IP“姜老刀”,都被打造成為內容時代的短視頻IP。
“1.0時代的短視頻內容風格粗放,以資訊型、生活服務類為主”,黃偉楨認為2.0時代將更精細化、垂直化、欄目化。
馬昌博則將娛樂搞笑的短視頻稱之為“泛流量”,而知識是一種“精準流量”,只有垂直于財富、醫療等領域的精準流量才有真正的質量和價值。
在喧嘩之中,短視頻制作公司如何沖出重圍,定義標準只是巨頭打造的外殼,真正核心是,打磨出一套自身的風格,建立內容的護城河。
5、短視頻之戰,“定義權”只是前哨戰
“定義行業標準”只是平臺與平臺間較量的開始。然而,這場較量遠不止“定義”那么簡單。
從2016年起,資本開始加大對短視頻的資金投入,扶持優質原創內容。早在2015年底,秒拍母公司一下科技聯合新浪微博撥出1億美元扶持短視頻創業。去年11月,一下科技又再次拿出10億人民幣,完善短視頻領域的投資布局、用戶分成和內容引進,打造短視頻上下游產業鏈。
內容是核心,這在劉婭楠、黃偉楨、馬昌博這些短視頻制作者口中頻繁出現。劉婭楠說,“短視頻創業的本質是內容創業,而優質的內容依然是稀缺品,不僅在今天稀缺,永遠都是稀缺品。”
時長、屏幕、形態,甚至細小到logo、視頻包裝、剪輯、音效,這些小細節、小標準最終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工具,只有優質內容才是創業者的立命之本。有了根本,內容才有繼續深耕的價值。
錢奕曾說,“從商業變現而言,大多數短視頻公司可能就是廣告公司”。廣告、電商、消費品牌升級,這是擺在短視頻創業者面前的三條路。但任何一條,有辨識度的垂直內容都是根本。
劉新征則從短視頻頭部平臺的視角,為短視頻的創業浪潮做了最后的總結:“大家都在說這個風口可能要過去了,我們站在平臺的角度上看,這才剛剛開始,很多領域接近空白,很多品類找不到頭部內容。平臺對內容的需求沒有變,只是介質、載體發生了變化,我們離內容的天花板還有相當長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