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圍棋大戰讓人工智能這個詞徹底爆發。2016年當阿法狗戰勝人類后,智能真智真智障人工智能便在社會各界掀起輿論狂潮,電視人工智能也成為各大電子產品的寵兒。在電視領域,從今年幾家電視廠商發布的新品電視你就會發現,人工智能一夜之間已經成為標配,讓許多消費者不得不接受,但是對于這種泛濫式的普及,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技術門檻低,廠商們又無創新點可談的時候,人工智能就像“趕鴨上架”似的被搬了出來。

從今年的市場表現來看,目前人工智能在電視產品中成為標配的大勢已成,人工智能看似能為越來越懶的我們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操作方式,但是我們知道,一項新的技術是否能在浪潮中活下來的關健,就在于它是否能夠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
相比4K、大屏、OLED這些比較成熟的方向趨勢,人工智能電視還處于一個非常低級的階段。從定義來看,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信息的模擬,但目前的人工智能電視主要是基于語音識別和內容推薦來實現的,這個系統在面對使用者是有極大的確定性以及固定模式。
目前的人工智能電視貌似比拼的只是云端數據庫的大小以及反應快慢程度,甚至還與你家網速有關(斷開網絡是不可能實現人機交互的)。同時人工智能電視對深度語義上的理解非常薄弱,只能通過一些關鍵詞來識別語義,并且一些問題在變換語序后往往不能識別。

并且這種交互方式依舊受限于技術有很多問題,首先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好普通話,但大部分人工智能語音電視是不能夠識別方言的。第二,許多用戶對人工智能語音的向往就在于不用拿起遙控器,但是令人尷尬的是,市面上大多數還需要用戶拿起遙控器。舉個例子,如果想用語音來調節音量,必須拿起遙控器,按住語音鍵不放手,將遙控器放在嘴邊,最后說出增加音量。本來一步就能完成的事情,為了更加“智能”卻讓自己變得更加智障。

我們認為電視人工智能的理想形態是什么樣?對于人工智能的理想形態,相比大家已經在科幻大片中見怪不怪了。首先完美的電視人工智能系統在與用戶交流時不會存在任何障礙,甚至能夠理解用戶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以及情緒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反饋。第二應該具有人類一樣的記憶功能,就像認識新朋友一樣,電視與用戶相處一段時間后,會記住用戶的思維習慣,反向推送用戶喜歡的節目。總結來說就是讓電視擁有一定思維和意識。
寫在最后: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人工智能電視目前只是看上去很美,它的局限性與技術限制在現階段是不能避免的,為了智能而智能,不僅沒有方便我們,甚至在某些操作上還增加了難度。雖然人工智能電視在市場中大熱,但這只能說是電視廠商強大的輿論推廣效果,這種揠苗助長式的發展,讓我不禁想到了當年的3D電視。最后希望廠商們可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改善用戶的實際應用體驗上。